農化的發展歷程指的是什么?
縱觀農化發展的100多年歷史,經歷了第1代“低效”天然植物及無機農化為主的農化。從中可以看出,人類對農化活性物的篩選要求即為高活性。眾所周知,目前世界新農化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對新農化的篩選率越來越低。在20世紀60年代從3,000個化合物中有可能篩得1個活性結構,現在在3萬個化合物中才可能篩得1個活性結構。
考慮到農化活性物質的開發成本越來越高,若能充分發揮活性物質的作用,以更低用量達到預期的防治目的是另一種農化的發展途徑。農化劑型研究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性,正被越來越多的農化人所關注。
由于農化原藥大多為有機化合物,與水的相容性很差,不經加工直接用水稀釋噴施根本不可能發揮出其應有的藥效。所以農化原藥必須經過一定的加工,形成一定形態的制劑才能夠被應用,并且一個劑型的好壞直接影響農化的效果和應用。為了滿足廣大農戶使用要求,農化制劑必須具有有效、安全、貯存穩定和使用便捷等性能。
隨著國家對農化產品的評價已由單一的藥效考核轉向各種功能的綜合考評,如需在保證農化質量的同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護農業、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等。在此種形勢下農化劑型對產品功能提升的作用顯得更為舉足輕重。為了較大限度地降低藥劑對環境的影響,有必要對藥劑的分散、傳導、作用機理做深入研究。
在當今時代,隨著農化的誕生和人們對保護環境的重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農化劑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概括為:①
具有方便使用的形態;② 能較大限度地發揮藥效;③能彌補原料藥的不足之處;④ 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⑤ 減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⑥ 便于使用,實現省力化;⑦ 對現有農化品種進行功能化,擴大用途。
上一條:農化使用調查監測項目成效顯著 | 下一條:中國農藥出口走出低谷,再創新成就? |